“老向升富配资,你真打算明儿就成亲?”——1951年4月,新疆伊宁的春风还带着寒意,战友李长安忍不住调侃。向多本搓着手,乐呵呵地回一句:“人活一口气,我这把年纪也得成家。”
向多本的婚礼,比起军区里那些年轻军官的仪式朴素得多:一间宿舍,几张拼起来的八仙桌,一壶大叶茶,外加王震夫妇送来的红枣花生。可现场笑声不断,谁都没把眼前这位63岁的新郎当成“老头子”。他身板笔直,目光炯炯,跟小伙子没两样。
不少人以为老向自幼家底殷实,实情却完全相反。187?年秋天,湖南石门的一户贫农添了个男婴,起名多本。家里连买米的钱都凑不齐,母亲靠讨饭把他喂大。等能走动,他就学会了背柴、挑水、放牛,十来岁起被地主包衣差遣,早出晚归,连粗衣都打补丁。
这种苦日子一直熬到他四十来岁,一家老小也接连被病饿折磨。192?年腊月的一天,红军队伍翻山越岭来到石门,敲锣打鼓募集挑夫。向多本没犹豫,挑起地主盐担径直奔营地。那晚他第一次吃到红军炊事的南瓜饭,热泪直掉——不是感动,而是饿极了。
登记那天,王震开玩笑:“47岁还能打仗?”向多本憨笑:“没媳妇没娃,不跟着你们,就等死。”王震见他肩膀宽阔,索性让他进炊事班。自此,一双铁脚板、两根扁担,陪他走完全部征程。
长征开始后,他负责挑石磨。四十多公斤的家伙事,说重不重,说轻也不轻。路上缺粮升富配资,老向饭量却大,粮袋空荡荡时只能啃野菜。某个海拔四千多米的冰坡,他饿得两眼发黑,一头栽下去。警卫员把一碗热肉汤灌进他嘴里才把人救醒。未来他才知道,那只马原本是贺龙坐骑。
身子硬朗不等于刀枪不入。1938年汾孝战役,他跟指导员并肩抵住日军冲锋。子弹打光,两人抄起刺刀扑上去。撤退号声响起,他不肯走,被指导员拖着跳壕沟,左手却被流弹打穿,终身弯曲。老向没抱怨,“留条命比留条胳膊重要”——他常这么说。
1944年南泥湾开始大生产,王震点名让向多本管猪圈。向多本挥着九斤重的大锄,开荒、种菜、修渠,接着还养鸡养兔。延安窑洞里流传一句话:“想吃鸡蛋,找老向。”美国记者埃德加·斯诺到南泥湾采访时,也特意看看他那一排肥鸡。
形势变化迅速,南泥湾的庄稼还没完全收割,南下支队组建。九个月千余公里,跨岭过江,随后又北返,一路遭围堵。有人说那是“第二次长征”,老向脚底磨出两个血洞,却没掉队。饿了嚼树皮,渴了喝露水,他走哪儿都背着破石磨,“战士得吃饭”——这句话他挂在嘴边。
他当了一辈子班长,没升过官,却管过不少棘手事。排里两名战士为分馒头打架,他只说一句:“一起饿肚子才公平。”两个年轻人脸涨得通红,立刻罢手。王震看在眼里,心里有数:这人能当“活规矩”。
也正因这份厚道,1951年他和陈玉华在新疆结了婚。两年后女儿降生,他已65岁,再两年儿子也来了。有人感慨“老树开新花”,他却一点没把自己当特殊:夜里娃哭,他起身哄;妻子生病,他学着熬粥。军区大院常有人调侃:“别看老向资格老,换尿布比谁都熟练。”
1966年离休后,向多本先留在新疆,后来返回石门。每天五点起床,打一套旧拳,喝一碗淡盐水。食谱很简单:玉米粥、小菜、豆腐、偶尔一块瘦肉,自己概括成四个字——“饮食有节”。不得不说,这四字比任何药都管用,他长到百岁仍耳聪目明。
2000年前后,组织批准其子提前退休专职照料。当地政府还立了规矩:老人生日不搞排场,采访要审批。老人闲不住,常搬个小凳,教孙辈扎草鞋。他摆摆手:“革命时候跑雪山草地都靠它。”孩子听不懂,他就干脆示范,一根稻草翻飞,眨眼编成鞋底。
116岁寿辰那天,只备了三桌饭:蒸南瓜、凉拌空心菜、清炖羊排,再加一小盅甜酒。面对儿孙簇拥,他喝完半碗酒,笑道:“不贪,不撑,活得久。”三个多月后,2004年5月,他因呼吸衰竭安然离世,走得平静,没有插管,也无痛苦。
有人把他的遗像挂在石门县老兵展厅,一旁写着八个字:耿直做人,节制饮食。来访的青年大多先看那张笑到眯眼的照片,然后问:“这老人真活了一百一十六?”工作人员答:“是的,还在六十多岁当的新郎。”不信的,再看看档案;信的,往往沉默良久。
向多本的一生,没有惊天官位,没有耀眼头衔,可他用干净的扁担扛过黎明,用半碗稀粥跑完万里雪山;最终,也用四个字告诉后人:饮食有节。
瑞和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